关于开展2016年“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活动的通知
各团市委、市学联,各高校团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讲好青春故事,传递青春能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省委、省学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16年“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春榜样展风采 争做“六有”大学生
二、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12月
三、组织单位
主办:团省委、省学联
承办:各高校团委
四、主要内容
2016年“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活动着重做好“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故事报告会和优秀典型线上宣传展示两个环节,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以生动、时尚、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向全体大学新生展现大学生身边的成长故事。鼓励高校灵活运用“我的青春故事”形式,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类教育活动,给大学新生上好励志一课,尤其要引导大学新生在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特点,以各种不同的优秀典型为榜样,积极规划学业生涯,以实际行动创造自己精彩的青春故事,争做新时期“六有”大学生。
(一)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
围绕提高参与度和知晓度,立足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生动活泼、因地制宜的方式,推选学生身边可学可信的优秀典型。建立“院系—校—省”三级典型选树和宣讲体系,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选树典型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1.营造氛围,选树好典型。高校各级团组织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媒体渠道,广泛开展优秀青年的推荐和选拔,通过自荐、联名推荐、网络海选、组织推荐、公开展示、师生联评等方式,在选拔优秀典型的同时,大力营造浓烈的校园氛围。选拔优秀典型时,要注重选拔学习学业、践行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参与“三走”活动、奋进自强、志愿公益等方面的典型个人或集体。二是要借力相邻院校,邀请所处区域范围内的其他高校校园典型到校分享青春故事,相互交流,丰富典型类型。
2.认真编创,举办好报告会。各校要组建专门的编创班子。在充分了解本校优秀典型事迹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合理组织,运用时尚、艺术等元素,真实、生动地展现青春故事。要以大学新生群体为主要宣讲对象,集中利用10—11月两个月时间,每所高校都要至少完成1场校级宣讲活动,同时积极认真做好院(系)的青春故事报告会。
3.注重激励,开展好评选表彰。各高校团委在开展青春故事报告会活动中,要注重发现和挖掘故事生动、感染力强、宣讲效果好的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并在活动结束后做好典型推报工作,团省委、省学联将在今年底进行表彰激励,授予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校园青春榜样”荣誉称号。积极开展活动的各省部属高校、市属高校、独立学院可推荐优秀典型1个。
(二)做好优秀典型线上宣传展示
今年将继续在“PU平台”开设“我的青春故事”活动专区,专门做好“青春故事”报告会活动的宣传和高校青春故事会主讲人风采的展示,尤其是做好青春故事主讲人事迹在PU平台的宣传传播;同时要通过校内媒体、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积极做好青春故事主讲人事迹的宣传传播,传递青春正能量,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五、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的青春故事”是全省学校共青团组织原创的一个品牌活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年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活动中,一是各高校要在强化执行力上下工夫,加强组织领导,把报告会活动打造成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载体。二是各团市委要支持、配合本地高校开展工作,协调和指导团组织关系在市及市以下的高校积极认真参与;鼓励将“我的青春故事”向中职、中学延伸,指导中职、中学举办类似的典型推选和展示活动。
2.精心策划,提升水平。一是灵活运用情感、时尚、艺术等元素,真实、生动地展现优秀青春故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从中获益。二是活动中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会、文化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三是重视编创人员、主持人等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成长故事会的整体水平。
3.做好宣传,扩大影响。一是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校园媒体,特别是用好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做好宣传。二是团市委、各高校要积极用好PU平台,鼓励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交流青春故事,及时将参与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其他事项
1.各高校活动新闻稿及活动照片(3-6张),请直接发送至PU平台邮箱,主办单位将及时做好各高校活动宣传。
2.今年12月30日前,请各团市委(汇总本市市属高校材料)、各省部属高校团委、各独立学院片区牵头高校团委(汇总片区内独立学院材料)把各校推荐的优秀典型的姓名、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青春故事主要事迹材料(800字左右)、报告人照片和本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报告(1000字左右)的电子版分别报送至团省委学校部邮箱。
团省委学校部联系人:沈娜;
联系电话:025-83393596;
学校部邮箱:JSY83393586@126.com;
PU平台邮箱:113314446@qq.com。
共青团江苏省委 江苏省学生联合会
2016年10月8日